如果學校變成農場,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學生掄起鋤頭,翻地、播種、灑水,體驗勞動的樂趣,懂得每一顆種子成長的期待。這樣的機會,難得。
我校校園本就不大,可以說,每一處都在“各盡其能”。不過,生物學科教師發現了兩塊寶地——教學樓和餐廳前松柏樹下的空地。趁著前幾日春雨的浸潤,4月11日—12日,我校生物學科利用第八節活動課帶領學生放下書本,搞起種植,并劃分了各教學組的“責任田”。
為了能讓創新學子在暑假前看到花團錦簇的景象,創新教師特地選了百日草和波斯菊,還將各塊花田劃歸不同的教學組負責,號召學生主動觀察植物的生長情況,并進行及時養護。兩個多月后,創新學子播下的花,一定會開得嬌艷欲滴吧!
隱逸詩人陶淵明曾“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并寫下眾多詩篇,開創田園詩體系。當代少年的瑯瑯讀書聲響徹耳畔,卻缺少手捧泥土、播種除草的體驗和感知。讓我們期待花開的日子吧,創新學子的吟哦誦讀和朵朵小花的向陽而開定會讓教育教學更加有聲有色!